世界知识产权日:让创新之力闪耀未来

发布时间:2022-04-27分享到:
       一大早先在办公室工位准备和调试测试程序,再去位于某地下停车场的5G定位实验场进行实地数据采集和分析,回办公室做结果统计分析、算法优化和总结……这是紫金山实验室无线通信研究人员潘孟冠最普通不过的一天。不普通的是,自2020年6月入职实验室从事基于5G/B5G/6G无线通信网络的高精度定位技术的研究至今,他已经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7项(5项已授权)、PCT专利4项,向3GPP提交5G定位标准提案2项。
      “一种检测杂波边缘雷达目标的自适应恒虚警方法”是潘孟冠2017年攻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期间被受理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当时眼看身边同学都在申请专利,我就跟同项目组的小伙伴们一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也申请了,没想到顺利获得授权。”
      有了第一次成功的试水后,潘孟冠的专利观逐渐变得更为主动。2018年至2020年6月,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南京移动通信与计算创新研究院任预研工程师期间,他又先后有5项发明专利被受理。
 
 
 
      2020年6月,潘孟冠正式入职紫金山实验室。实验室自2018年揭牌以来便聚焦国家网络通信与安全领域重大需求,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业已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申请专利达400余件,并正式进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序列。在这里,34岁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占比达到60%以上。为了帮助年轻科研人员熟练运用和掌握知识产权,为创新加码,实验室不仅组建了一支专业化的知识产权团队,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流程地辅导、服务科研进程中每个环节的专利事宜,更授人以渔,通过不定期举办培训、讲座等,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专利意识和相关技能。在实验室的政策引导和强力支持下,潘孟冠再一次加快了自己创新的步伐。
      2020年,初来实验室不久,潘孟冠很快就明确了5G定位系统在工程应用中亟须解决的硬件损伤误差校正等关键技术挑战。基于多年雷达领域的研究经验,在进行了大量文献查阅和专利检索后,他先后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了测试方案的性能,他不满足于仿真实验,而是跟工程开发人员一道在微波暗室中和多种应用环境中采集真实数据,不断对算法进行验证和优化。
      从当年8月到次年6月,他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日夜奋战,成功将所提出的“天线误差盲校正”以及多种快速定位参数估计算法用于实际系统中,定位精度相比最新5G标准提升1个数量级,算法运行时间则降低2个数量级。“我们的方法用在室内小基站上之后,行人或者车辆行驶在室内环境时,也能获得一个较高精度的定位效果。智慧工厂中的智能机器人巡检、人员室内导航和地下自动泊车都能用得上。”
      此后,潘孟冠作为第一发明人,接连提交“定位参数估计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等相关专利,并在实验室的引导下布局和提交相关PCT专利。“查专利的过程可以启迪思维,写专利的过程可以总结反思,申请专利则可以对创新形成保护。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无线通信更是当前各国竞相抢跑的新赛道。” 潘孟冠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创新塑造未来,那知识产权则为创新创造一路保驾护航。”


转自江苏经济报
上一篇:首届网络空间内生安全发展大会召开
下一篇:中国通信学会内生安全委员会正式成立